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

台灣,55%的所得掌控於45歲以上的人

根據103年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表,我得到以下結論與感想

1. 臺灣每戶內平人口為3.15人,90年為3.58,此數字不斷下降,暗示著少子     化的現象。
2. 每戶就業人數1.45人,90年為1.56人,此數自下滑不大,暗示著就業年齡     延長。
3. 每人平均可支配所得為30W,中位數所得26W,此代表分配不平均,兩       端差距大。
4. 醫療保健花費11.2W,此費用逐年增加,暗示著老年人口增加,醫療費       用增加。

5. 食品飲料11.9W、教育消費7.2W,費用這幾年變動不大,消費支出變動       不大。



6. 平均儲蓄為21.08%,以前儲蓄率30%,最近十年儲蓄率下降。

7. 平均每戶所得按100貨幣價格計算為94W,相當於2002年時貨幣購買力與     1997年的購買力,所以台灣最好的經濟狀況已經過了

8. 以所得結構來說,移轉所得異常提高從1995年至2004年上升了6個百分     點,此暗示著,財產大多透過政府年金、財產轉移與保險獲得,而薪資所得的結構近十年平均為55%。如果年金再不改,問題會越來越大。

9. 薪資所得結構中,近十年財產所得收入結構筆為14%,此意味著被動收入佔總所得平均為14%

10. 最高所得組20%可支配所得為190W,次20%組為112W,最低所得20%組為31W,中間所得組為83W,總平均所得為95.6W。此暗示著年收入約達到200W/戶就可算是高所得家庭。

11. 最高所得20%掌控40%的財富,中間所得60%人民掌控54%的財富,最低所得20%掌控6%的財富

12. 如日本、美國期最高與最低組的所得差距也約為40~50,這就是說明追求資本主義下貧富不均的現象,歐洲國家的挪威、荷蘭與瑞典的平均不均狀況較低差距約為35。

13. 政府在弱勢團體的所得差距是以最低20%的所得收入者為標準,此暗示著政府的社會補助福利措施大多集中在最低所得20%的人發揮。

14. 每戶的儲蓄率下降,此暗示著消費支出變多。以貨幣購買力衡量我們的消費支出變動率不大,又配和少子化的影響,其實每人享受到的資源其實是相對變多了,並不我們變富有。

15. 最低20%的人消費率為106%,由此可見他們入不敷出,最高所得族群消費率為66.23%,他們還有近40%的積蓄的可以存款。中間60%的人民消費率約為85%,幾乎用的差不多,剩15%可儲蓄。

16. 富人越富,他們的消費率低儲蓄率高,財產一直在他們手上;最後20%的人很難翻轉階級,他們幾乎入不敷出;中間60%所得的人民,生活馬馬虎虎過得去,有一些積蓄。

17.富人每戶消費率每年約127W平均每月花10.5W,一般家庭每戶約花59W平均每月花4.9W;
富人每戶消費率平均每人每月花4.58W,一般家庭每人每月約花3.3W!!(就業人口計算,平均就業人口1.45人,富人平均就業人口位2.31人)

18.富人每戶儲蓄率達64W,一般家庭每戶約20W;.富人儲蓄達每人每月2.3W,一般家庭每人每月約1.1W。(就業人口計算,平均就業人口1.45人,富人平均就業人口位2.31人)

19. 台灣最高所得集中在45~54歲人身上佔21.37%,55~64佔18%,65以上佔17%,最低於40~44歲只佔9.98%,30~40歲約佔10%。

由以上我們可以大概收支的狀況,如果你一個月薪水大概要破6.88w(稅後)人才得以進入富人階級,如果你不是富人階級,但你每個月得花費超過3.3W/人,那你很難富有,且如果你每月存不到1.1萬元/人就是等著撿角難翻身。

富人雖然所得高,但是每戶就業人數也偏多,且消費也較高,由於他們賺的相對多,即使花比較多,平常消費也只佔所得的66%,而平均一般人的消費就佔所得的80%所以很難存到錢。

富人有相對優勢,且可以發現他們就業人口是所得五組裡面最高的,一般家庭如果就業人口不夠不容易帶來財富支撐家庭,難使下一代在教育有足夠投資。

台灣所得有56%以上的財富於45歲以上人的手中,30-40的年齡層約佔21%,30以下佔10%。奇特的是40~45歲只佔9%所得,這大概就是台灣工作環境有的中年失業現象。

現在財富都在45以上老年人手裡,以前90年代時30歲以下人掌控20%的財富。時代再變,我不清楚是我們的財富被轉移還是被政策剝奪。

被動收入佔總所得的14%是個可以追求的目標,自己可透過儲率與理財達成所得替代率。可支配所得=所得總額-非消費性支出,意即已經扣稅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