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

談「得失」(摘自同心園地159期)

董事長 黃重球
如何面對「得失」是一個人一生中很重要的修練之一。可以從「少失為得」開始,不再執著於以得為多;其次,要拉長時間從整個一生來看得失,不必侷限在個別的得失去計較;另外一層修練,就是提高人生追求的價值層次,不要把得失心擺在最重要的位置;得失心最後的修練,就是在參透得失的本質和實相之後,心中完全放下對「得失」的執著和罣礙。


「對得失心的體會」
    如何面對「得失」是一個人一生中很重要的修練之一,大多數人對得失的體會應該很多。年輕的時候,經常會執著於因「得」而喜、因「失」而痛,連帶的他們的行為也不自覺地受制於這些得失心的影響,每天的生活或工作重心完全放在追求某種必須「得到甚麼」這件事上。「得到甚麼」包括最多的金錢財富與名位等,或簡單說,是世俗上大家普遍追求的名利。想「得到甚麼」這件事太複雜了,有時是基於對匱乏的恐懼,有時候是對於有限資源的爭奪,最重要的是期望得到了之後能填飽內心的欲望、會有滿足感或快樂。不過,隨著年齡增長、閱歷增加,慢慢發現有時候真得到了,好像還沒那麼痛快,因為還不滿足,得到了這個,還想追逐下一個。有時候又發現,得到的還會失去,好像保不住,沒有任何得到的愉悅,反而因怕失去而擔心。有時候拼命想要的卻得不到,卻在不經意處有驚喜的收穫,古諺云:「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」,「有心栽花花不開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」還有最令人不平的,有些人窮其一生的努力只能得到溫飽;有些人生下就在富貴人家,這些富家子弟還不覺得自己已經得到而毫無珍惜。讓人懷疑循正軌的努力,是否一定有所得?
大多數人也會發現,除了有形的得失外,其實還有無形的健康、幸福、自在、才德、智慧的得失要權衡。有個小故事,我到台電之後收到一封無名人士來信,大意是若干年前,他在台電的廁所偷了衛生紙,日後良心不安,寄了1000元回來當作補償。當年這位人士以為拿了免費的衛生紙是得到了,沒想到良心不安讓他覺悟到失去更多。新聞報導中常見有富二代們為了爭遺產,彼此惡言相向對簿公堂,他們寧可失去無形的親情也要用方法搶到有形的家產。
孔子對「得失」也提醒大家:「……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」年紀漸長會愈來愈害怕失去,對得失的觀念或許會更執著,因此更要隨時覺察及調整。崇尚自然的老子對「得失」當然有很多精闢的見解,他說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。」求知識學問,是要用加法的方式努力得來,但修道卻要用減法的方式,不斷地減少自己的貪念、欲望,他認為不斷向外追逐會增加內心的雜念,不能讓內心清靜,只有帶來更多的放逸和追逐,有人說修行須帶三分病、幾分清貧才容易有成,就是這個意思。
所以,「得」不是求就能來,「失」也不是患就能免。《老子》:「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」得到了不一定是好事,失去了也不見得就是壞事。愛迪生因為被打了一個耳光,耳聾了,卻因而能集中心力,發明電來創造人間的光明與美好。有些人比別人擁有更高的天賦才華,看起來已經是恩典,但他們不知好好珍惜,反而失去更多探索及自我激勵的能力。得失之間禍福相倚,似乎在得的當下也潛藏了失去的因子,而失去的同時也提供一個未來能夠有機會再得到的動力。
「少失為得」
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對得失心都有一定程度的覺察和體會,然而,要如何才能如實地面對與修練呢?首先,以「少失為得」當作破除得失心的開始,平常就翻轉對得失的習慣看法,不再執著於以得為多,這也就是古代「小富由儉、大富由命」的道理,每天的所得也許不多,但量入為出、謹慎消費,日積月累也可能存下一筆財富。這時候,所有生活修練的重心不再追逐更多自己認為不足的部分,而是回頭看看自己已經擁有的,經常體會到擁有的滿足,這是很重要的修練,這樣不但知足,也會讓你保持清醒,讓你更正確清楚地知道未來追求的方向。我的辦公室有一幅字:「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,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」就是描述不忮不求、安身立命的充實感。
「拉長時間來看得失」
    得失心的另外一層修練,是評量得失應該拉長時間到整個一生來看,不必執著或侷限在個別的得失去計較。被譽為「美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創新大師」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汀生(ClaytonM. Christensen)曾經數次來台灣演講,在「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」一書中曾提到,他的哈佛大學M B A 同學個個聰明用功、表現傑出,出了社會不停追逐有形的升官發財,不可一世,卻在二、三十年後,有的涉入安隆(Enron)案而被起訴;有的因為內線交易,成為華爾街金融犯罪首腦;更有不少原本在學校裡多才多藝,爭取到極其尊榮的羅德獎學金,被當成日後一定是大人物的同學,卻在風光一時後面臨了被捕入獄的窘境,實在得不償失。這些年輕時是屬於人生的勝利組,看似已經獲得了很多有形的財富及名利,但似乎心裡仍然很貧窮。原來這些人的內心永遠有一塊不滿足的黑洞,像磁石一樣地操弄他的人生,不斷地驅使他追逐有形的名利。這件事提醒我們,「得失」要從整個一生來看,才能有比較正確的評量。
「提高層次來看得失」
得失心的另外一層修練,就是提高人生追求的價值層次,比如馬斯洛的五個層次的需求理論,又比如最近日本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,他認為企業經營獲得利潤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,企業存在的目的是在服務人類、提升人類生活品質,同時照顧好員工的生活,財富名位的得失只是在這些更高的價值目標下,很自然的結果。還有如上一段提到的克里斯汀生教授,本著教學的熱情而成為哈佛商學院名師,雖然他並沒有累積到鉅額財富,但他破壞式創新的學術創見卻對很多企業有無形且長遠的影響。這些人並沒有將財富名位的得失擺在最重要的位置,自然可以逾越人性的侷限而讓生命更豐富、精彩而自在。
「放下對得失的執著和罣礙」
得失心最重要的修練,就是在參透得失的本質和實相之後,心中完全放下對「得失」的執著和罣礙。能夠理解:有形的名利都是外在而且是變動的,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,尚須大環境和別人的許多因緣促成。這樣的見解並不是要你放棄任何應有的努力,反而是要用一顆很單純清靜的心,在不錯過任何努力之下,讓結果很自然的呈現,不管結果低於想像或超過預期,都能完全接受。日積月累,你終於能發現,所有真正的努力都會有所得,只是時機或得到的形式,不完全是照你原來預期的,即使在過程中有所失,你也終於能了解這是促使你可以深一層反省覺察,能更前進或者轉向的動力。少了這份患得患失的心,心中可以充實自在。就如我今年的新春祝詞:「成功不是結局,失敗也不是災難,重要的是,要用心投入,與持續精進的勇氣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