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

投資與本業孰重?

原文引用自<KERRIER 補寄電話>

某甲可以每年額外花個50 個工作天去透過各種理財管道,瞭解能滿足他所需要的保障與投資,也可以找顧問去評估他的需求與建議,而這只需要花他不到一個工作天(因為其他 n 天的"後台"作業都外包給顧問了)。
這個天數上的差距就是時間成本上的效益,它的好處就是用一個合理*的服務費去換取更多的餘裕時間去做更多的事。(註:所謂"合理",建立在職業誠信與職業成本的基礎上)。



而什麼是知識價差的效益?
舉例來講,任何人要進行投資之前都得做過研究,其嚴謹性不輸於本業。某甲對此有二個做法,一個是每週花五個小時做相關研究,一年用掉 5*52=260個工作時(working hour), 這些時間若用在他的本業或進修上,可以為他再賺取約 1.5 個月的薪水。
或者,他可以請一個合夥人,讓合夥人每週花30個小時,一年用掉 30*52= 1560個工作時去做投資相關研究,而這個人只需要花他 0.015 個月的月薪(因為有 1000 個人同時找他當合夥人,他就有合計 15 個月的年薪)。這就是基金公司的運作基礎。
如此,某甲付出的成本只要原本的 0.015/1.5=1/100,而研究能量卻是原本的 1560/260=6倍。換算成單位成本來看,這個合夥人提供的服務效益是某甲自行研究效益的 6/(1/100)=600倍。

花同樣工作時間,某甲可以"一年少賺 1.5 個月薪水,卻只能取得 1 倍投資研究能量",也可以"一年多賺 1.5 個月薪水,並用 0.015個月的月薪取得 6 倍投資研究能量",這二個做法的差異就是知識價差的效益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原文引用自<KERRIER 補寄電話>

每個人除了本業之外,你有完整的時間在投資研究操作這件事上面嗎?長期下來,你的資產成長,真正投資的獲益有大於薪資所得的增加嗎?
如果上面二個問題,你的答案都是 yes,那要恭喜你的能力比一般人強,分身有術。反之,你就得想想是否還要繼續當"獨夫"了。
每個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當成一個球隊在經營,自己是得分主將,要專注的是本業,其他的攻防(ex.這個 blog 所強調的風險評估與解決方案),則交給專業隊友支援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在因緣際會下看到這兩篇文章,心有所感,決定把它放為置頂最重要的事情。專注本業這是王教授及ALLAN不斷強調的,背後的原因道來就是"自己就是最好的投資,而如果凡事事必躬親,將無法經營自己,提升自己的價值"。
看完後我覺得,其實什麼事情都一樣,術業有專攻,興趣可以很多,但不可以自負,你不會因為短期努力學了多少或是看了幾本書,你的實力以及經驗就勝過那些在某領域長期耕耘者;或多或少,身邊總有人說是被那些專業的人虎一虎就騙過去了,我相信這種事情常常發生,但那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是騙子,我們自身在學習另一項事情時,永遠要保持謙虛,並且把一部分的責任託付給別人,交給專業。交給專業的同時,你也要會識人,所以自身要有足夠的常識,這是我們部份學習投資理財的目的,經營自己且有足夠的能力去識人,那人將會為你工作,你將自己的這家公司的生產力提升,於是你又有能力可以做別的事情....如此,就跟企業經理人一樣。

學習中就算我再怎麼厲害,我的能力也是有限,看著報章雜誌股票達人素人的故事一堆,讓人看了想變成那樣可以提早退休,但畢竟那只是少數之中的少數人,只是在媒體的渲染下光環放大了,投資與理財到底在學什麼?  學到多少才夠?  

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,..... To be continued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